最近做了一个小项目,涉及到烃源岩评价和储层评价,收获不少。
烃源岩评价首先需要开展烃源岩分布特征分析,纵向上分布的范围,单层厚度特征,累计厚度特征等,具体的地化特征评价实际就是老三套马车,有机质含量、类型和成熟度的分析,再加上氯仿沥青A,族组分分析,烃源岩厚度等的辅助。由于泥页岩和碳酸盐岩标准不一样,需要分开评价,重点是结合现行的标准规范,去对比分析本井的特点,给出最后的等级评价。给出深度与厚度的相关图,TOC含量与深度的关系图,TOC的分布区间图,有机碳含量与生烃潜量、成熟度之间的交会图等就非常有必要。有机质类型方面,不仅仅是类型,组分的特征也是关注点之一,涉及到生油还是生气的潜力问题。成熟度的分析也是必要的,是否生烃显然是关心的重点问题。Ro、Tmax、干酪根显微组分的颜色,都是成熟度的指标,当然生物标志化合物也可以,甾烷分布三角图,伽马蜡烷指数,Ts/ (Tm+Ts)比值,升霍烷等均可以作为评价指标。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才意外发现,碳酸盐岩作为烃源岩时,对TOC的要求低到令人发指的程度,TOC下限竟然是0.3%,甚至是0.1%,真是只要是块石头都算烃源岩了?
储层的评价也不外乎是厚度分布特征,岩石特征、物性特征、电性特征等的分析,大量的岩心资料将会发挥作用。生储盖组合相对单一一些了。首先需要针对每个层位做储层分布特征的分析,单层厚度、层数、累计厚度,以及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深度与厚度的关系图。具体的分析可以分为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电性特征、成岩作用、空间类型与综合评价等,根据情况取舍。岩石学特征要依靠岩心和薄片分析,重点是岩石组分、结构、构造的微观特征分析,砂岩成分三角图就派上了用场。物性分析应该是重点,和烃源岩分析类似,属于有标准和规范的评价内容,需要与现行要求进行对比,得出分类的结论。此外,物性与井深的关系,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分析,压汞曲线的解读,可以丰富评价内容。成岩作用方面,各种作用的分类,岩心、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等都需要用起来。成岩作用阶段的划分,可以利用粘土矿物分析、包裹体分析等资料进行判断,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冰点的区间分布图、与深度的关系图能够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储集空间类型可以从岩心到薄片、电镜的分析。
当然,对我触动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实验分析项目,以前很多项目只是听说过,这一次是真枪实弹的上了,而且是个不熟悉的区块,每一项分析化验资料都很宝贵,都要尽量用起来。
有机碳、镜质体反射率、氯仿沥青、族组分、干酪根显微组分及类型、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生物标志化合物),重点用来做烃源岩评价。其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最难,因为化合物特别多,初入门基本就是一头雾水,看都看不懂,幸好得到一位热心的研究生的指点,加上一本《生物标记化合物指南 k.e.彼得斯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让我搞明白最基本的甾烷类的标志物分析。衍射全岩、碳酸盐岩含量、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重矿物分析重点是做岩石特征分析,由于这个区块还处于调查阶段,粘土矿物的作用不是做敏感性分析,更多是为成岩阶段划分做参考了。岩石粒度分析算是常规分析项目了,但一般成熟区块很少用到,这次用这个数据做一个CM图分析,效果还不错。铸体薄片、电镜、薄片、孔渗性、压汞实验都是为储层评价服务了。用压汞数据分析了歪度,挺有意思的。包裹体分析本来是想分析流体的,但实验做的全都是次生包裹体,只好也作为成岩期次分析了,本身应该为成岩作用服务的阴极发光,反而仅仅是为了描述裂缝发育特征了。
由于有这么多分析项目,成为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