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井很奇特,一方面,地质条件和常规有很大的区别,常规的测井参数基本上说不清楚哪里好哪里不好。另一方面,对工程技术要求很高,对地球物理的要求反而降低了很多。比如水平井施工,基本上带动了旋转导向、lwd、油基钻井液等。同时,因为常规测井经常性说不清楚,特殊测井又不可能大规模应用,导致了页岩气经常不测井了。瞄准最高GR那个地方打井,然后压裂就得了。但是,页岩气的这种千方砂万方液的压裂规模,不做一点选层的工作,似乎也说不过去,在没有测井资料的时候,如何选层的重任就落在录井资料上了,幸好,XRF技术由于价格过于低廉,很多地方都保留了下来,承载着地质与工程甜点的评价重任。
国内外很多人利用元素做页岩气甜点评价的研究。套路似乎就那么多,利用元素去计算矿物,根据岩石的组成结构,推导各种物理性质的计算公式,建立起元素-物理性质之间的计算模型。
采用的方法也不太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矿物的化学分子式,建立元素到矿物的转换计算矩阵,slb的ecs测井实际上就采用的这样的原理。辉固公司的RoqSCAN可能也是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但是经过一口井的实验,感觉这个计算模型没有ecs可靠,当然,ecs只计算几种矿物,和RoqSCN数十种的计算,难度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导致RoqSCAN的结果出现大量的未知数。这种工作很艰难,主要是理论模型建立的难度较大,毕竟矿物组分过于复杂,矿物组分与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也复杂。但是,如果一旦获得突破,将一劳永逸,大范围的推广,成果回报很高。
另一类是利用数学算法来实现的对应转换模型。比如说同一个样品,实验获得各种物理性质参数,然后分析获得元素含量,直接将二者用不同的算法关联起来,比如最简单粗暴的线性回归。虽然没有考虑响应机理,理论模型等基础性的研究,但如果在同一个特定的工区里,对比的数据量够大,往往也能取得较好的计算效果。但是呢,这种模型的推广性往往不太好,别说不同区域,就算是在同一个区域里,不同的位置可能也有极大的差异。
所以,我的思路是,在一个工区里,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快速获得一定的成效。然后再考虑更深入的问题。页岩气解释评价做了很多年了,感觉已经在简单粗暴的层次上做了很多工作了,下一步,希望能往更深入的方向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