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概是众多博主在总结的一天吧。本不想跟风,但这个时候突然开始烦躁,于是随便来写点东西吧。
昨天开始,雾霾就比较严重了,今天早上出门,感觉天要塌了,进入城区,雾霾越发严重,在办公室里都有点缓不过气的感觉,不知道是真的这么严重,还是心理作用。以前看到新闻里天天播放北京雾霾的情况,感觉这家伙距离我还很遥远,真是太难以接受了。
昨天中午去了一趟乡下,一个亲戚的父亲突然癌症晚期离开了。我觉得应该去看看,于是中午开始乘车,从市里到县里,从县里到镇上,从镇上到乡里,来回颠簸,晚上回到家已经7点多了,而在亲戚家实际只坐了20分钟。一路上都是灰蒙蒙的,直到走到乡里才感觉稍微好点,多希望那些灰蒙蒙的只是雾...
扯得很远了,已经和标题风马牛不相及了...好吧,实际上我是在昨天的来回乘车的一些感受。
一路上,但凡30\40以下的年轻人(脸皮够厚的40岁的年轻人),基本都是低头族,微信几乎垄断了智能手机的面板。今年这一年里,我的大学、高中、初中同学相继建立了微信群,实际上,以前都是有qq群的,但不知道为什么,qq群就沉沦了,而微信群却大获全胜,qq和微信的功能是那么的相似甚至一致...连小区业主群也纷纷过度到微信群了...三个同学群,却是明显的不一样。大学群几乎几个月才有那么几个人冒出来说两句话,说话的似乎都是那几个人。高中群几乎每周都有几个同学聊天,话不是特别多,但明显比大学群热闹。而初中群几乎天天高朋满座,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发不完的红包,我专门用来上网的华为手机,每天回家开机的第一件事几乎都是开初中群删除聊天记录,否则手机根本没法用...对比一下三个群,初中的同学绝大部分都在初中毕业以后进入社会,如今大致都拼搏20年了,大家都很稳定,几乎每个初中同学都是两个孩子,大的孩子都上高中了,小的孩子上小学,个别同学大的孩子甚至已经工作了!!他们基本上都过着稳定的生活,每天有很多时间上微信聊天。高中同学里,也有很多同学事业有成了,有自己的公司或者股份,事业单位的同学基本上步入正轨,在一种比较舒适的层次上,过着安逸的小日子,当然也有很多同学还在奋斗,因为有很大一部分的高中同学都上了大学。大学同学里绝大部分都不是特别如意,工作十多年,正是单位的技术骨干,也就是干啥活都会被想起的那种角色...只有个别同学走上中层领导岗位,经常出来冒泡。这不会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吧?
微信算是近年来席卷普通人的一个特色了。但是,昨天给我更感叹的是另一件事。从市里到县城里的客运车没有售票员了!在很多城市里,应该都有类似的联运客车,都是从早期的夫妻车发展起来的。早期一般都是丈夫开车,妻子售票,到了后来,有的人开始聘请司机,但售票的一定是老板。再后来竞争多了,很多地方开始搞联运,于是司机和售票员都开始聘请了,为了保证司机和售票员不往自己腰包里多装钱,形成了很独特的司机与售票员之间相互监督的情况,即便这样老板们也不放心,经常设立固定检查站核查人数和钱票,并时不时派出人去流动巡查,这些手段应该保证了老板们的收益,但也多付出了很多成本。昨天在车上,我意外发现这条线路上没有售票员,所有车上都没有。在市里的车站里,司机自己检票、出站,大约空了一半的座位就出站了,到了站外,开始不断的上人,直到全部坐满。每上一个人,司机都大声的询问去哪里,然后报出票价,招呼上车的人买票、找零,有一位中途上车的旅客,试图砍价,司机断然拒绝了,用他的说法是,你少付一元车费,我就要掏一元钱去补贴。然后我才注意到,车内安装了密密麻麻的摄像头!
是的,车里安装了密密麻麻的摄像头,是一辆车里。至少有两三只摄像头对准司机身旁的区域,司机收钱、找零、在账单上记录等一系列动作被这三只摄像头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下来。另外还有三只全景摄像头,刚开始我非常纳闷,装这么多摄像头,吃撑了吗?后来发现司机非常遵守各种交通规则,绝对不超载。路过一个小镇时,有很多旅客要在镇的中心地带下车,但刚进镇时,路边有两位老人试图搭车,司机看了一眼车内,很认真的说,只能上一位,请另一位乘坐旁边的三轮车,到镇中心去,客车会在那里下几位旅客,然后等他赶过来上车。这和我春节的时候乘车简直不在同一个世界里。在这种小镇上不太可能有人核查,那么,司机担心什么呢?车头部的那几个摄像头...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摄像头了。想想也对,增加几套摄像头,杜绝了超载现象,减少了一个售票员,对各方来说都是有好处的。信息技术真的走进了、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在就业形势不太好的现在,不知道算好事还是坏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