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大迁徙——2015年春节记

今年春节回了一趟老家,距离上一次回老家过春节已经5年了。在这场年度大迁移的过程中,再一次感受了家的温暖,春运的无奈...

回家

回家的路很顺利,顺着高速很快回到了县城。和以前相比,路明显好了,特别是县城通高速了,大大缩短了大城市与县城的距离。很多人开着自己的车回家,高速上没有什么感觉,但下来高速以后,在小公路上由于路窄弯多,经常一堵一串,回家的最后几公里依然是烂路,即便是大巴车这种人工减震极好的车型,也颠簸不已。

老家的路和车

父母十多年前在镇上买了一套房子,现在居住在镇上,条件比农村老家里好多了。父母的白发比以前更多了,但身体尚好,尤其是母亲,明显瘦了一些,比以前更精干,让我欣慰不已。除夕那天,带着儿子和父母回到农村老家祭祖。爸爸骑着电瓶三轮车,载着妈妈和儿子先走,我和老婆走路回去。这几年基础设施的投入很明显,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混凝土小公路,机耕道基本能到每家门口或门口附近,到老家的路有了好几个选择。原来经常走的小路已经面目全非,重新修了两条混凝土小公路,原来经常走的公路正在扩建,未来将有两条高速呈交叉形状通过这个镇,并且会有一个高速路出口!!这太让人兴奋了,这意味着以后可以全程高速回到镇上。

由于在修建公路,粉尘极大,PM10应该也会爆表,远远望过去,公路宛如一条黄龙,或者一条黄龙悬浮在公路上方。我和老婆在父母的指引下沿着小公路回家,避开那些恐怖的粉尘。小公路名副其实的小,只能通行一辆小汽车,但是路上的车却不少。春节期间整个镇上到处都是车,省城牌照的车最多,然后是省内相邻的几个地级市的车牌,再其次是江浙沿海一带的车牌,或者是临近省份的一些车牌。以前开回镇上的车也不少,但基本上以面包车为主,现在开回来的车是以小车为主,也不乏越野车,高中低档的各种车都有,既有奔驰、宝马、路虎,也有别克、大众、现代,国产的奇瑞、江淮、长安也不少,从车型上看不出和大城市之间的差异,只是从各式车牌上能真切的感觉出是过年了,大家都从全国各地回来了,在乡间小路上,没有准坐多少人,只有能坐多少人算多少人,压不塌车就行,基本都是一堆老人孩子坐在车里,感受着幸福。我很感叹,这么多人都买车了,而我依然还在为房贷发愁,为房子装修发愁。

老家的房

回到老家,回到那个偏僻的小山沟里,我比老婆儿子要激动得多,他们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没有什么感触。而我在不停的寻找童年的记忆,感叹怎么田地都变小了,感叹田间地头已经杂草丛生,感叹曾经的小路怎么没有了,感叹曾经的山崖塌了树高了水浅了...我其实不知道我在找寻什么,但每次发现和以前不一样的地方,我就不由自主的激动,告诉老婆那里以前是什么样子,我曾经在那里做过什么...父母的老房子还在,但明显破败了,曾经的猪圈甚至已经全部塌了,只剩下几根石头柱子和石板围栏,在风中静静的耸立,曾经养猪的痕迹如刀刻般留着石头上,就像父母满脸的沧桑,无论是用什么护肤水还是护肤霜均无法抹去。堂屋里放置着一些过去常用的农具,比如风车、插秧和收割稻谷必须用的大秧盆等,感觉什么都变小了,甚至感觉住过20多年的房屋都变矮小了,我问妈妈:是我又长高了吗?妈妈笑了。屋里潮湿不堪,妈妈特意留下的一架木床寂寞的占据了大半间屋子,虽然四条腿上都分别垫上了四五块砖头,依然抵挡不了湿气,满身被灰蒙蒙的霉包围,就像城市里的舞霾一样,放肆的侵蚀着每一块木头。屋后依然是一小片竹林,夹杂着几棵不大不小的树木,以前窖藏红芍的地窖塌了,是整个山坡向下塌了一大截,活生生的把地窖挤得没有无影无踪,我站在曾经的地窖上,感慨曾经在冬天无数次的跟随父母上下地窖,每日傍晚帮家里清洗红芍、抡着大菜刀剁红芍以及在土灶里烧红芍吃等等,感慨我距离家乡真的是越来越远了,纵然是回到这片土地上,也是既熟悉又陌生了。。。

山沟里以前住着9户人家,现在包括我家在内,有两家已经搬离,剩下的人们依然把这里视为自己唯一的家园,已经修建起6栋楼房,节后还有一户会马上修建,也就是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即将)住进了三层或两层的楼房。我以为修建这样一栋楼房只需要花费20来万,和一个乡亲聊天,他告诉我他两年前修建的三层楼房总共花费了40多万,让我很惊讶,这个价格可以到县城买一套像样的房子,当然,对于老家的乡亲来说,修建一栋房子肯定要划算得多,面积大不说,父母可以照顾地里的庄稼,而且基本上每家都有两三个孩子,县城里的一套三居室房子未必能住得下,住在县城里的生活成本也太高。

老家的乡亲

说到孩子,农村里普遍是两三个孩子,让我羡慕不已,虽然他们为此或多或少的交过一笔社会抚养费。我没有重男轻女思想,但农村里没有劳动力确实是不行的,大家用实际行动证实,其实大家只是“重男”,但绝没有“轻女”。所以不管头胎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肯定会生第二个孩子的,如果两个孩子里至少有一个男孩,那么很少有人会生第三个,否则肯定是会生第三个的,但就算是三个孩子都是女孩,也很少有人会去生育第四个,这几乎是一种普遍的现状。大家的思想都在不断的变化,但是环境铸就了现实。

老家显然是富起来了,至少大部分人都比以前更富有,衣着光鲜,很难从面貌上区分开来,因为大家本来都是在城市里生活,只是春节的时候从全国不同的地方回到老家而已。富有起来以后导致物价和人工费也跟着上涨了,表姐帮镇上的饭店做零工,一天工资120元,随便请个小工,每天日费大约150元,要是想做点什么事请大工的话,比如砖工木工什么的,基本都是300元以上。大家兜里都有钱了,乡亲之间发烟至少是20元以上的香烟,自从去年中秋戒烟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抽烟的欲望,这次回家前,从父母那拿了一包玉溪放兜里,到老家转了一圈以后,剩了大半包回来,大家抽的都是好烟,很多时候都是碍于面子才接下我发的烟,好吧,下次回老家,我应该不带烟的。

老家遇到的其他“趣事“

后来在老婆的老家,遇到的另一件事,也间接证实了人们普遍富有起来了。因为长了个小泡,老婆带我到他们镇上最好的医生那去买药,最好的医生这个称号是民间赋予的,人们用实际行动做出的选择,是一位60多岁的男人,由于前妻病逝又娶了一个妻子,有7个子女,其中5个是与前妻所生育,一个与现在的妻子生育,还有一个是现在妻子与其前夫生育的,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凭借自己的医术开了数十年私人诊所,修建了自己的楼房,在楼房的一层里,简单的隔开,做了一些极其简陋的悬挂输液袋的架子,放上几根条凳,就算是输液室了,小小的药柜里没放着多少药,很多成盒乃至成箱的消炎药就随意的堆在柜子上或柜子旁边,在诊断室里,放着一台笔记本,键盘上面积累了厚厚的灰尘,我以为是他平日看电影娱乐用的,后来才注意到这台笔记本连接着一台显微镜,随口问了一下, 医生说是他用来观察血液的,我惊讶得合不上嘴,现在乡镇上的私人诊所里,60多岁的医生居然有这个心思这种想法来诊断疾病,太难得了,难怪他的诊所快被病人挤破了门。

当然,我想说的重点其实不是这些,而是这个医生给一位中年妇女打针的事。其实我的父亲也是一位乡村医生,只是他医术不高明,在我小的时候,他一直在我们村里行医,我从小就对各种注射器什么的有更多的了解。小的时候,生病以后,小病就吃药,重病就打针,后来工作了,到了城市里,小病就去药店买几盒乱七八糟的药回来吃,大病只能进医院,去了医院一般只有一种结果,就是输液,似乎打针这种治疗手段已经被遗弃了。

就是在老婆老家的这个镇上,让我时隔多年以后,重新见到了打针,由于是臀部注射,我很知趣的走到门外回避,老婆在屋里排队等着看病,过了好一会儿,老婆叫我进去,走进屋我就看到医生正在处理手上的注射器,我瞬间就被他手上的注射器吸引了,上面有一支巨长的针头,至少有普通注射器针头的三倍长,闪耀着不锈钢的光芒,顿时让狭小的屋子里充满了一种杀气,我脱口而出:“怎么这么长的针头!!!”医生用一种很奇怪的脸色和口气说:“没办法,短的注射不了。”老婆赶紧拉拉我的衣服,让我不要再说下去,买完药出来以后,老婆悄悄告诉我,刚才那个打针的中年妇女,看上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既看不出穷人的迹象,也看不出富人的迹象,不管是衣着、相貌、个头、身材,都是极普通的,由于臀部脂肪太多,怎么也按不到需要注射的肌肉,在医生和那个妇女的家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肌肉,普通注射器的针头是无论如何也排不上用场了,于是那支巨长无比的针头从医疗盒里挺身而出,完成了肌肉注射的必须工序,然后在医生用酒精擦拭以后,被再次放入装了酒精的医疗盒中,静静的等待下一次出马...故事说完了,我只想说,现在物质生活真的是越来越好了,这种情况会不会加快肌肉注射越来越少的趋势呢?

在老家逗留的几天里,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小事。在我去表姐家的时候,表姐家养的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崽在院坝里找食。表姐告诉我们,这群小鸡是母鸡自己孵出来的,由于表姐常年在镇上饭店打零工,表姐夫常年在乡镇上替别人修建楼房,他们很少有时间顾及鸡鸭,基本上是早晨喂一下就走了,所有的鸡都是放养,问题来了,很多鸡晚上才回鸡圈,平日里自己找食,然后谁也不知道母鸡在什么地方下蛋,突然有一天,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回来了,这只母鸡居然自己找了个地方下了一窝蛋,然后自己把蛋孵出来,如同回姥姥家一样。晚上也不知道母鸡带着小鸡到哪去过夜的,反正小鸡一天天长大,数量也一天天减少,刚孵出来的时候一般都十多只,等这些小鸡长大到基本能独立找食的时候,也就剩下三五只了,据说有一次在一条排水沟里发现八九只死鸡,可能是误食老鼠药导致的。反正,一种介于家鸡与野鸡之间的品种,自此诞生了...

返程

回程可以总结成一个字:挤,如果要多几个字的话,就是:挤、挤、挤...如果要总结成一句话的话:虽然私家车很多很多,但没车的人还是超过了有车族。这让我平衡了一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好面子的心理还在,只是暂时没有膨胀,虽然我也清楚的知道,除了过春节这种时候,我平日里其实没有用车的需求。

由于要到老婆的老家去一趟,因此回程没有走高速公路,只能搭乘中短途中巴车,中途多次转车,经历了三个县多个乡镇,总体来说,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拥挤。正月初三,告别父母,告别老家,从镇上出发,搭乘从A镇到B县的中巴车,平日8元车费,现在统统10元,中途会经过C乡和D镇,上车一律10元,没有人提出异议,应该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经过抗争后无奈的接受。从G镇到H县时,依然遇到同样的情况,在其中一个小镇遇到唯一一位抗争的小伙,愤然要求下车,车主很淡然的说:好,你下车吧。于是小伙下车,中巴车继续前行,整个过程如同没有发生过一样。准坐29位的中巴车,很快就挤上了超过40位乘客,但是没有谁有怨言,坐在座位上的比站着的多很多优越感,站着的人往往也庆幸自己搭上了车,没有耽误自己的行程。越是贫穷的地方民风越是淳朴...一路挤回来,放车后备箱里的行包从来没有丢失过,实际上那么多人,我绝对不相信售票员能记清楚谁是谁的包,没有拿错包的唯一原因是所有乘客都没有想过要去拿别人的东西。

到了B县,搭乘县城里的公交车,从短途车站(县城到所辖的各乡镇)转车去客运总站(县城到省城及周边县市、沿海城市),经历了比刚才中巴车更恐怖的拥挤,幸好在老婆的争取下,让孩子有个座位坐着,我站着也就无所谓了,我没法形容有多挤,我想成都地铁的早高峰也不会达到这种拥挤程度的,加上农业县城特有的背篓什么的,以及很多明显是和我们一样要出门的人,大包小包,各种箱包,把本来不大的公交车堵得严严实实,而沿途还在不停的上人,大家都清楚,这个时候必须要牺牲舒适度,最后以至于每个站台需要下车的时候,门口必须下去一堆人,让里边的人下车,然后重新挤上车。

客运总站没有人山人海,但是也是人多车少,到省城的车已经公交化运行了,依然排着长龙。我们的目的地是E县的F镇,我虽然买到了票,但是票上的时间显示需要等待2小时左右,匆匆吃点东西权当作午饭,等来了要搭乘的中巴,驶出车站的时候竟然还有两个空位,我以为会有一趟难得的轻松旅行,车票上12元的车费也预示着不会太远,但事与愿违,驶出县城没多久,一大群人涌进了车里,县际中巴车如同早高峰的公交车一样,挤得满满当当,我不得不把儿子抱在怀里,虽然我给他买了半票,他应该有一个属于他的座位,但这个时候什么道理都不好使了,车厢里站着的人实在太多了,不乏大爷大妈,儿子和我的努力下,腾出了一个座位让给了一个站着的大妈,沿途乡镇不断的上上下下,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开进了E县。

继续赶路,从E县到F镇,车费只有7.5元,却是最揪心的,车一驶出车站,又是一大群人涌进狭小的中巴车里,站着的人比坐着的人多得多,虽然车费不高,但这段距离实际比A镇到B县更长,但是由于F镇较为偏僻,运营车辆不多,空驶率极低,所以挤上车更不容易,沿途极少上上下下,而是在不停的上、上、上,绝大部分人都是在快接近最后的终点站才下车,也就是很多很多人是一直站着的,路途上有人不断的抱怨太热了...我承认这天气不太冷,但是绝对不热...

在经历了这么多次拥挤以后,在F镇,儿子的外公家停留了2天,终于又要出发了,这一次终于不再拥挤,因为儿子的外公直接租了一辆面包车,把我们和行李全部送到H县的G镇,儿子的姨父开着车在那里等着,可以把儿子和行李捎带走,免得和我们一起去挤中巴车。顺利到了G镇,把儿子和行李放到他姨父的车上,我和老婆两人在车站搭乘中巴车。在G镇的车站见到准备去省城的人群,密密麻麻,5辆车也拉不完,去县城的长龙也不逊色,但中巴车不少,很快就驶过来四辆,我们搭乘到第四辆车,路途上偶有上下,绝大部分人是到县城的,所以一切顺利。初六,准备从H县回到工作的城市,上午9点多到车站,数条长龙,我被告知到最长的一队去,那是我要搭乘的队列,等到第五辆车的时候,中午11点,我终于坐上了回城的大巴,我身后,原来的一列长龙已经变成了两列长龙,希望他们能平安搭乘到目的地...

结束

我很想感叹一点什么,但我真的不知道该感叹什么。如同勺子曾经说过,大意是今天想写点什么,但也不知道该写什么,但今天却实实在在的发生过。找不到勺子说的原话,大意如此吧。我可能是嫉妒我的乡亲们,通过自己的勤劳,盖起了自己的楼房,买了自己的小车,领着自己的三两个孩子,和父母亲友快乐的生活。

以上,2015年春节回老家的不完整记忆。

年度大迁徙——2015年春节记” 中有 4 条评论

  1. 我们是注定要漂泊的,但是我认为漂泊不是一种的不幸,而是一种资格。在这个工业化的进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BTW,你敢不敢给文章分一下段呢!太长的段落阅读体验是不好的

    1. 多谢勺子,其实我真的不知道在感叹什么,我总想写点什么,但又写不出什么,只会用这种流水帐了,让老兄见笑了

      在一个为数不多能自己做主的地方,就任性一下了,真实原因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分段才合适。

      1. 我倒是觉得这样的流水账文章挺好的,讲了好多个好故事。感谢分享。我估计我现在要回去过年也未必会开心,人太多了,不方便。所以,我一般是中间回国,交通状况会好很多。

        1. 回头来看了一下,这个流水帐有点长,确实阅读体验非常不好,但是呢,留下了很多记忆,在大龄奔老龄的路上,很多时候忙忙碌碌,能留个爪印也不容易,就先这样了。

          年龄大了,感触就多了,有点像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回复 Tian&Tang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